企业资讯

南京市市长蓝绍敏发表署名文章《做强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建设创新名城》-凯发k8旗舰厅

日期:2018-03-28
浏览次数:

做强新型研发机构

加快建设创新名城

蓝绍敏

 

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,作出了“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经济结构、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”这一历史性论断;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,总书记又明确指出,“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,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、协调成为内生特点、绿色成为普遍形态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、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”。应当说,步入新的阶段,实现高质量发展,路径可能有千条万条,但创新驱动是必由之路,更是第一动力,在发展全局中处于核心、引领位置。因此,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下,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,通过大力集聚高端要素、发展高端产业,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,努力让发展的质量更好、效益更高、结构更优。

 

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城市、国家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特大城市,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,拥有众多的大学大院大所,拥有抓创新最难得的先天条件、最重要的比较优势、最强大的力量之源。能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、赢得优势,根本上取决于发展动力转换的速度,取决于创新能不能成为发展的主动力。

 

近年来,全市上下围绕发挥科教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,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。但在推动创新发展的深度、广度和力度上,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,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。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,就是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还不高,创新链与产业链、价值链之间存在脱节现象,科教人才优势还没有全面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。针对这一问题,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大力实施“两落地一融合”(科技成果项目落地、新型研发机构落地、校地融合发展)工程,目的就是要进一步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、城市资源服务保障的双向通道,让更多的科研成果走出校园,让更多的城市资源服务校园,加快构筑校地互动、互促、共赢的融合发展格局。

 

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推动校地融合发展的关键突破口,既是一个高效的创新资源整合平台,也是一个贯通产学研的桥梁和纽带,更是可以持续孵化出创新型企业的“老母鸡”。面对创新名城建设这盘“大棋局”,只有谋定下好新型研发机构这个“先手棋”,才能做到一着落定、满盘皆活。

 

自去年9月“两落地一融合”工程实施以来,全市各个方面、各个层面都在积极行动,从政府部门到国内外高校院所,从企业界到科研人员,都积极响应、深度参与,不仅在思想上形成了共识,更在行动上形成了声势,在进展上形成了成果。目前,全市已经有两批、共计65家新型研发机构顺利签约;在第一批签约机构中,已有9家机构孵化引进了15个项目,这些项目依托高端平台、聚焦前沿领域、面向市场需求,都蕴含着爆发式成长的巨大潜力。我们相信,只要以钉钉子精神,集中精力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,就一定能够让这些“老母鸡”不断孵化出一个个创新型企业,一定能够为南京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。

 

下一步,在推进全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过程中,我们将始终坚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,进一步加强高校院所和地方双向融通,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,推动高校院所的特色学科群向产业创新群转变,真正让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全市创新名城建设的主力军。在具体工作中,将重点推动形成四个“更”。

 

 

更新的功能定位

 

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特征,清华深圳研究院总结出“四不像”的理论:既是大学又不完全像大学;既是科研机构又不完全像科研院所;既是企业又不完全像企业;既是事业单位又不完全像事业单位。立足这些非典型性特征,在功能定位上,我们将引导新型研发机构紧扣三个关键词:首先是“创新”。作为真正的科技创新主体,新型研发机构需要不断提高洞察机遇、主动创新的能力,能够拿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、得到市场认可的过硬成果,能够依靠科技创新,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,从而获得长期领先优势。其次是“市场”。与一般的科学实验室不同,新型研发机构不能将发了多少论文、取得多少理论成果等作为优先目标,而要把形成多少产业成果、创造多少物质财富作为最终目标追求,紧扣市场需求、坚持业绩为王,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。以前一些躺在“温室”里的老思维,比如“等靠要”“望天收”等等,都要坚决破除。第三是“孵化”。“老母鸡”不仅要能孵蛋、更要能下蛋。我们衡量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成效怎么样,关键要看能够孵化出多少科技创业企业。如果不能实现这些功能定位,就违背了我们做这件事的初衷。

 

 

更明的主攻方向

 

应该说,越是特色的东西越具有不可替代性,越具有竞争力和生命力。聚焦最有条件、最具优势的领域抓创新,对于新型研发机构来说,就是要以市场化为导向,从解决经济与科技“两张皮”问题入手,加速培育和集聚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。紧盯科技前沿抢先机,紧紧把握住新的科技发展潮流和趋势,把抢占科技制高点作为关键任务,大力开展产业技术攻关,掌握一批国际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,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。围绕主导产业育企业,紧扣南京“4+4+1”主导产业定位,把“育苗造林”作为重要使命,加快发展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、瞪羚企业、独角兽企业,形成科技企业集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。立足市场需求出成果,把满足市场需求作为主导目标,看市场真正需要什么,看什么能引爆市场,就重点研究和转化什么技术,优先开发什么产品、创新什么服务,真正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再到市场的通道。

 

 

更活的运营机制

 

体制机制创新是核心问题。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,新型研发机构的“新”,不仅要“新”在产业科技创新上,更要“新”在体制机制创新上。总的目标,就是让活力释放、让动力增强。在管理架构上,借鉴现代一流企业的管理架构,以事业部等代替传统的课题组。在激励机制上,打破“铁饭碗”,广泛采用动态考核、末位淘汰等制度,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;对国际化的高端人才,提供有国际竞争力的薪酬。在用人机制上,打破常规制度,不以年龄资历、学位论文论英雄,打造有活力、有冲劲的研发团队。在融资机制上,广泛借助多元化的资本市场,综合运用多种融资工具,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。在对外交流机制上,树立全球视野,面向全球开放创新网络,坚持开放式创新,深化与一流创新企业、科研机构的多领域合作,不断提升科技研发的国际化水平。

 

 

更优的政府服务

 

新的机构特点,必然会有新的服务需求。对新型研发机构这一新的创新组织形式,政府服务也将及时转变思维、创新办法、全方位跟进,在宽容失败的绩效评价、资本支持、金融服务、社会环境等方面积极探索,着力为创新主体营造宽容失败的“创新生态”,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。“优”将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:“优”在人才引进服务上,帮助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具有丰富运营管理经验的团队,建设好人员交流沟通平台,组织好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。“优”在研发平台服务上,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,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更快更好地实现孵化功能。“优”在融资支持服务上,发挥市、区投资平台功能,引导成立天使投资基金,拓宽新型研发机构融资渠道,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。“优”在市场推广服务上,鼓励和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产品的首购首用和示范应用,帮助解决好产业化应用、市场化推广中遇到的各类难题。

 

今年,市委出台1号文件,提出了创新发展10个方面政策措施。这些政策中,很多都围绕创新活动的“痛点”“堵点”问题,拿出了具有突破性、创新性的重磅政策,具有很高的“含金量”。比如,在对企业奖补方面有三条普惠性政策。再比如,新型研发机构落地后,政府股权收益部分不低于30%奖励高校院所;按绩效给予最高每年500万元奖励;提供土地优惠政策;提供不同方式的人才安居保障等。下一步,我们将主动服务,切实当好“店小二”,真正让这些政策落到实处、发挥实效,让更多新型研发机构感受到政策的威力和效果。

 

一是抓政策配套。对市委1号文件提出的创新发展政策措施,我们既将长期坚持、大力推进,又将根据发展的不断变化、实践的具体需要,进行不断调整优化、充实完善,力求使每条政策都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,都能发挥更大的效用,让高校院所、科技企业以及广大人才感到每一条都很“实”。

 

二是抓政策上门。过去有些时候,我们制定的一些政策虽然契合企业需求,也符合发展实际,但最后效果并不理想。其中一个关键原因,就是相关部门在落实政策中更多是被动接受申请,主动送政策进企业进高校做得不够,社会知晓率低,参与度更低。现在,我们将变被动“接球”为主动服务,把宣传工作做细做实,综合采用多种形式,点对点地把政策推送给高校院所、科技企业以及广大人才,让各方面更多更便捷地知晓这些政策。

 

三是抓政策兑现。我们所制定的每一条政策都代表着政府的信用和承诺,检验着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,考量着我们的施政能力和落实能力。只有言出必行、有诺必践,才能形成有效激励,才能让高校院所、科技企业以及广大人才大胆去干、放心去闯,才能让近者悦、远者来。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各方协作,简化办事流程,确保落实成效。加强对政策落实的督查,决不允许任何部门在任何环节掉链子、卡壳子,确保好政策都能发挥出好效应。总之,希望通过这些政策和服务,能够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成长孵化打造出一个更加优质的生态系统,让更多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南京这片沃土落地生根、发展壮大。

 

南京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更高起点上,我们的机遇众多、空间广阔,需要汇聚更多的优质资源,引进更多的一流人才,产生更多的一流成果。我们相信,通过各个方面的携手努力,共同为南京创新名城建设“釜底加薪”,就一定会不断取得丰硕成果,为全省乃至全国创新发展大局作出新贡献!

 

 

链接:何为新型研发机构?

 

新型研发机构是以支撑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目标,以多主体方式投资、多样化模式组建、市场需求为导向、企业化模式运作,集高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为一体的混合所有制形式的创新机构,它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征:

 

  • 普遍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、所长负责制。理事会是最高决策机构,确定发展方向和重大决策,院、所长则是公开招聘来负责日常经营的“ceo”。

 

  • 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,采用科学发现、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结合的“三发联动”研发模式,突破传统创新链条易断的弊端。

 

  • 通过开放合作集聚利用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,推动项目多方协同攻关,形成从上游源头创新到下游产业化的全链条合作。

网站地图